北京室內設計市城鄉辦:重點村改造不針對特定人群
  城鄉結合部人口過度聚集,就業不充分,公共服務缺失,安全隱患突出,社會環境紊SD記憶卡亂,這些都是既有發展方式決定的。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,就是轉變發展方式
 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記者齊信用貸款岳峰 | 北京報道   
  涵蓋北京市9個區記憶體的城鄉結合部重點村改造,至2013年年底已經獲得階段性進展:竣工31個村,計676萬平方米,在施405萬平方米。
  作為中國最大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,北京也在依靠這次巨大的改造工程推進自己的城鎮化進程。事實上,這一系列改造始自上世紀餐飲連鎖總部設備50年代,併成為北京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註腳。
  就重點村改造的若干重要問題,《瞭望東方周刊》日前專訪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(以下簡稱“北京市城鄉辦”)相關負責人。這個機構是北京市為推進重點村改造專門成立的協調機構。
  “綠化帶”與“重點村”
 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該如何正確描述這50個“重點村”?
  北京市城鄉辦相關負責人:首先要明確,“重點村”不是“城中村”的概念。城中村是城市開發剩下的區域,是被城區包圍的農村區域。而我們將“重點村”確定為城鄉結合部,它有城、有鄉,在城和鄉交界的地方,比較特殊。
  在規劃中,這些重點村區域肯定要建成城區的,但現狀還是農村。其中還包括不在中心城區的,不過它在大型新城的範疇里,也算城區。這些“農村”需要進行城鎮化建設,落實城市總體規劃。
  長期以來,北京一直在逐漸擴展,城鄉結合部慢慢變成城市。上世紀50年代開始,北京在規劃中設計了“分散集團”的模式,即“中間城”加“衛星城”的形式,當時叫邊緣集團。根據規劃,通過綠化隔離帶,將中心城區隔離開,保障以後中心城不會無限擴張,但當初只是一個設想。
  到1986年,北京開始真正建設綠化隔離帶。新世紀初,北京市開始大規模建設綠化隔離帶,即第一道綠化帶,我們簡稱“一綠”。2003年,綠化地帶已經逐步推進到一些居住區,所謂重點村的改造也就逐步提上了日程。當時又規划了第二道綠化帶。
  但上述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,不僅要拆房子,還要種樹,工作難度可想而知。
  隨著北京申奧成功,綠化工作也加快了進程。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,重點村改造有兩個試點:北塢與大望京。它們的模式也不一樣,北塢屬於第一道“綠隔”,離香山近、影響也大,是典型的需要改造的地區,屬於很明顯的城區規劃區域。
  之所以選它做試點,是因為它具有“重點村”很明顯的特征---屬於“一綠”涉及的典型村莊,拆遷後原地的主要功能就是綠化。村民們將按照規劃“上樓”。大望京村與此同樣,距離機場高速近,有很多人,所以也在2009年做了一個試點。
  兩個村試點之後,覺得效果還可以,於是在2010年選出了50個村,做集中改造。當時要為這50個村統一命名。從地圖上看它們呈星辰狀分佈,所以就叫重點村。
  這些重點村地理位置好,農民能夠靠區域位置獲得好的收入---這決定了這些地方改造難度相對較大。
  具體而言,這50個重點村分佈在朝陽、海澱、丰台、石景山、房山、順義、大興、通州、昌平9個區34個鄉鎮(街道),涉及61個行政村127個自然村。其中,位於中心城區38個、規劃新城地區12個。從“綠隔”劃分,位於“綠隔”地區34個,非“綠隔”地區16個。村域總面積約85.3平方公里,戶籍人口21.4萬,流動人口超過100萬。
  城鄉結合部人口過度聚集,就業不充分,公共服務缺失,安全隱患突出,社會環境紊亂,這些都是既有發展方式決定的。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,就是轉變發展方式。
  按照“先難後易”原則選擇出來的50個重點村,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更加突出,轉變發展方式更加緊迫、更加關鍵。重點村建設不是簡單拆舊村和蓋回遷樓,也不是政府拿地搞建設,更不是搞房地產開發,而是要在這一地區大膽探索,實現經濟發展轉型、社會建設同步、體制深刻變革,徹底轉變發展方式。
  特別是要按照“安居、樂業、一體化”的目標,通過“調、拆、建、轉、管”工作時序,優化升級不受法律保護的、不可持續的、低效的“瓦片經濟”,同步發展社會事業,創新社會管理,推進社會轉型,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性障礙,改變這一地區的生產、生活、生存方式,探索城市化新途徑。
  三分之一的人確實回去了
 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不少聲音認為,如此大範圍、大面積的改造,也有人口調控方面的考慮,是否是這樣?
  北京市城鄉辦相關負責人:城市化是一個方向,我們肯定要朝著這個方向走。這些重點村肯定住了很多人,住人就會涉及拆遷等一系列的過程,但是這個改造不是要把外地人趕走,這不是我們的決策。
  北京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比較大,特別是重點村的壓力更大。但重點村實際上還在城區的範圍裡面。這些地方人口流動性特別大、交通壓力也很大。唐家嶺是最有名的,它有19個公交線。但唐家嶺如今已經全部綠化,現在叫中關村森林公園。
  我們就是要緩解這個地方的人口資源壓力,主要是落實城市的總體規劃。關於人口變化,舉例來說,丰台區有8個重點村,當時的流動人口大概是17萬。改造後,大概還有三分之一多一點還在丰台區域,三分之一多一點到其他地方去了,還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確實回去了。
  至於這個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,可以想象一下,樓蓋好後,肯定會有人不斷入住,會有流動,這個區域的人肯定會少一些。但總體來說,調控人口總量,我們不針對某個特定的人群。
  用好“三天的錢”
 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重點村改造需要的資金是如何解決的?
  北京市城鄉辦相關負責人:現在重點村全部啟動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,6.9萬農民成為股東,量化總資產80.6億元、凈資產39.1億元。10個村10824人已完成整建制農轉居,還有19個村36793人正在進行。集體產業發展、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新型社區建設等工作同步推進。
  目前重點村改造已籌措資金1859億元,其中自籌資金559億元,銀行貸款1300億元,保障了建設資金需求。到現在為止,已累計投入資金約1465億元,其中市級投入59億元,區、鄉、村三級投入1406億元。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化解建設成本的經驗,重點村建設是“用自己的水,和自己的面”,用好“三天的錢”,有效化解了建設成本。
  所謂“三天的錢”,一是用“昨天的錢”平衡資金。城鄉結合部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土地,凝聚了以往的建設投入,級差地租高,屬於“昨天的錢”。二是用“明天的錢”啟動資金。利用信貸等融資手段啟動土地開發利用,變現土地價值,以未來產生的現金流歸還。加強政銀企合作,創新金融服務,破解了融資瓶頸,落實了融資渠道。所融資金就是“明天的錢”。三是用“今天的錢”激活資金。項目自有資金和財政投入都屬於“今天的錢”。
  由於首都中心城區功能不斷增強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不斷加快、亦莊開發區與大興區深度整合、聚焦通州戰略深入實施、永定河水岸經濟帶全面啟動、城南發展計劃等適時推出,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推動了城鄉結合部快速發展。
  通過土地儲備、產業園區帶動、重點工程帶動、宅基地騰退換房、“一村一策”建設、新農村自主建設等模式,多主體推進,形成了不同的城鄉結合部建設發展路徑。特別是“一綠”建設自1986年啟動以來,經過1994年7號文試點推進、2000年12號文全面開展、2008年17號文深化提升、2010年50個重點村建設重點突破幾個階段,已取得了重大成績,為北京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。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y69qyzr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